大炮台由耶稣会会士始建于1617 年,至1626 年完工,被命名为圣保禄炮台,澳门居民多称为“大炮台”。 大炮台位于澳门半岛中部海拔52米的柿山上,西侧紧靠圣保禄学院遗址。大炮台城堡的顶层为大炮台花园,可以环视澳门半岛的风景,是澳门其中一个主要的景点。炮台佔地约8,000 平方米,呈不规则四边形,边长平均约为100米,四个牆角外突成为棱堡。炮台东北、西南及东南面牆身建基于3.7 米宽的花岗石基础上,牆身以夯土砌建,并以蚝壳粉末作灰泥批盪,坚实非常,牆高约9米,往上收窄成2.7米宽。子牆高约2 米,成雉堞状,可架设多达32 门大炮。东南牆两角更设有碉堡。面向中国大陆的西北牆身,主要以花岗石砌筑,子牆较矮且没有炮口设置,这主要显示其对外海的防御作用以及对当时中国官方的友好姿态。
炮台正门入口设在东南牆上,大门后两侧设有平房,当时作为军事用房,现为旅游设施。沿着短短的弯曲坡道,可到达炮台宽敞的大平台,历史上炮台平台上及其下层空间均设有军事设施,如西面棱堡内之弹药库(现为澳门博物馆陈列室)及储水池等(现为博物馆的内港展区)。
在近四百年的历史裏,大炮台不断修建及美化,而大炮台内部建筑也曾多次改建。大炮台的早期入口为火药储存库;上层的中央是一座三层高的塔楼(现已不存),每一层都装备火炮;旁边另有四排房子,为澳督及官兵的营房,宿舍两侧有台阶与下层入口处相连。炮台内备有水池及军需库,军需库储备充足,足以应付长达两年的包围。这座炮台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并与其他炮台一起,构成一个复盖东西海岸的宽大炮火防卫网。而从1623年至1740年间,这裏更一直是城防司令和兵头(澳门总督)的住所。
大炮台一直为军事禁区,直至1965年原营房位置改建成气象台,1966年气象台迁入后开放为游览区。
大炮台城牆分别于1992、1993和1996年进行修葺,有关工程祗限于必需的,以保持其真实性。除了清洗状况良好的牆身外,还清除表面杂草,用除草剂清除植物的根部,使用原有材料修补牆身裂缝。因此,大炮台之结构被完整地保存。
1996年9月起,政府将气象台原址改建为澳门博物馆,1998年落成启用。2005年7月,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炮台是构成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历史建筑。
开放时间:上午 7时至晚上 7时
大炮台陈列室原为炮台的地下弹药库,入口位于大炮台花园。这是一座用花岗岩砌成的地下建筑,非常坚固。现用于陈列介绍澳门的各军事堡垒——尤其是大炮台的历史变迁和考古發掘的实物与资料。
地址:大炮台花园
电话:(853)2835 7911
开放时间:上午 10时至下午 6时(逢週一休馆)
票价:免费
礼品店位于博物馆入口平台出售由澳门博物馆出版的书籍、画册和纪念品,参观者也可以在店内购买到澳门和外地所出版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各类书籍、邮票、精品和纪念品。
澳门博物馆咖啡店提供一个可以歇歇脚,透一透气的地方。期望以良食,款待身心需要补充、休息、再出发的游人。
位于大炮台花园南门的小食店,极具南欧风情。店内供应特色葡式咖啡、各种饮品和糕饼等小吃。小食店地处古老的大炮台入口处,树影婆娑,环境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