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博物館

澳門博物館常設展覽

地點 澳門博物館三樓
時間 星期二至日,早上十時至下午六時; 星期一休館
收費 購票入場

澳門博物館常設展覽以豐富、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展示澳門,特別是近數百年來中西文化交匯的歷史,以及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

澳門博物館三層常設展覽館:

澳門的早期歷史 (一樓展區)
一樓展區展示澳門早期歷史、華人與葡萄牙人在澳門的貿易、宗教和文化的接觸,以及數百年來逐漸形成的澳門文化;

  • 澳門地區擁有多處考古地點,其中路環的黑沙遺址包涵著豐富的古代文化遺產,是澳門最著名的史前遺址。

    在1972年至2006年期間,考古人員曾在澳門黑沙進行數次考古發掘,出土有骸骨、彩陶碎片、銅幣、鈕、石英製的環、玦,以及石斧、石锛等石器工具。遺址顯示,約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這地區聚居,並有製作水晶手環和耳飾裝飾物的手工作坊。

    路環黑沙有山丘和平靜的小海灣,提供優良的居住條件,居民以漁獵為主。

  • 十六世紀五十年代,葡萄牙商人通過澳門向中國內陸拓展貿易,令澳門成為中葡貿易的中心。從中國到日本、菲律賓、馬六甲、印度、歐洲,甚至遠逹南美洲和非洲的多條國際新航道的開拓,澳門因此成為遠東最重要的通商口岸。

    澳門商貿活動的鼎盛時期是十六世紀八十年代。歐洲的商品,如時鐘、毛織品等,是中國市場上的新奇物品;而中國出口的絲綢、瓷器、茶葉和漆器等貨物,則由澳門運出並遠銷到東南亞以至歐洲多國。

    十七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葡萄牙商人逐漸失去了在中國的通商特權,接着喪失對日貿易,馬六甲也落入了荷蘭人之手,最後澳門與馬尼拉的通商又告斷絕。鴉片戰爭之後,五口通商和香港的掘起,使澳門不再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中心。

  • 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中葉來到澳門開展商業活動後,澳門從一個人煙稀少的半島逐漸成為中西貿易的主要通商口岸,因此引起歐洲其他列強國家的覬覦。十七世紀初,葡萄牙人在明、清政府“以夷制夷”政策的默許下,開始在澳門沿岸地區以及具戰略性的地點陸續興建炮台,設立了一道堅固的對外的防線。

    為了加強澳門的防禦力量,1625年葡萄牙人於西灣燒灰爐炮台附近開設鑄造廠。廠內鑄造的大炮除了提供給本地的軍事防禦力量外, 還供應中國、日本、東南亞及歐洲多個國家。

  • 四百多年的中西文化的交流,使澳門包容了不少宗教信仰的存在。在這悠長的歲月,無論本地華人篤信的道教或佛教,還是葡萄牙人或外地居民帶來的其他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摩門教或巴哈教等,都在這土地上並存,而且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宣揚各自的宗教信仰。同時,在澳門、氹仔和路環興建不少廟宇、教堂等宗教建築物,積累了豐富的宗教藝術品。

澳門民間藝術與傳統 (二樓展區)
二樓展區展示澳門傳統文化,包括民間藝術、宗教儀式和民俗慶典;

  • 澳門的建築糅合了傳統的中式建築風格、亞熱帶的特色,以及源於歐洲新古典派的設計,而衍生出一種獨特的建築風格。這種包含了東西方不同元素的建築文化,展現了澳門嫵媚的風情。

  • 爆竹、火柴和神香是二十世紀澳門主要的傳統手工業和重要的出口產品。澳門的爆竹業在十九世紀後期已經存在,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着寶昇炮竹廠的結業,爆竹業在澳門劃上了句號。

    澳門火柴業由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到七十年代式微,半個世紀的歴史雖然短暫,但澳門火柴被認為是遠東最好的產品,除滿足本地市場的需要之外,還供應香港、中國大陸、東南亞以及歐美國家。

    神香業今天僅剩下數家,以小作坊形式存在。

    涼茶舖、中藥店和餅舖一直伴隨人們的生活,這些店舖的外貌今天有的仍保留傳統,有的已換上了現代新裝。然而,它們蘊含的中國文化始終不變。

  • 澳門是華洋雜處之地,廣東和福建人佔大多數,所以民間的娛樂内容豐富,而且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粤劇、中國木偶戲、鬥蟋蟀等都是澳門常見的娛樂節目。

    粤劇是中國的地方戲種,用廣州方言演出,流行於澳門、香港、廣東和廣西一帶的地區。粤劇薫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澳門居民。

    木偶戲在中國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澳門博物館展出的有廣東杖頭木偶、潮州鐵枝木偶和福建提線木偶。

    鬥蟋蟀,是中國傳統的遊戲,通常在每年立夏和初秋時分進行。 隨着社會的進步,澳門居民的娛樂方式已有很大的改變。儘管如此,傳統的娛樂依舊為人們所喜愛。

  • 葡萄牙人東來並定居澳門,使一向遵循中國傳統文化的澳門居民,受到了西方文化尤其是南歐文化的影響和衝擊。澳門華人居民的日常生活如烹調、服飾、婚禮、節日、語言等,即保留了中國的傳統習俗,也滲入了西方的文化風俗,使澳門與中國其他地方既有相同之處也有所分別。

    澳門的土生葡人是一個特殊的社群,由東西方文化孕育而成。他們獨特的語言和烹調藝術,為澳門絢麗的生活文化更添色彩。

當代澳門 (三樓展區)
三樓展區展示澳門今天的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特色,也展示了以澳門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和藝術品。

  • 澳門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中心,也是許多藝術家、作家、詩人以及政治家的成長搖籃。明、清時期不少士大夫到澳門學習西方的文化藝術和先進的科學技術,認識了西方的宗教哲學和接觸到革新改良思想,從而創造出許多有關澳門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對當時中國政局具影響力的政治論著。同時,澳門給東來的西方藝術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並薫陶出不少本土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在澳門的土地上,孕育了中西文化的豐碩成果。

  • 據資料記載,澳門早期的面積只有約2.78平方公里,這彈丸之地是歐洲人在中國最早涉足的地方之一。本地早期建築以中式為主,廟堂的建築更嚴格地遵循傳統規格。葡萄牙人的東來,使澳門陸續出現許多不同的建築風格,這些由不同文化藝術融合而成的建築色彩,形成今天澳門豐富的、獨特的城市面貌。

    1999年12月20日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中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基本法的實施是保障澳門特別行政區社會穩定和未來發展的基礎,它標誌著澳門人以主人翁的精神,跨進“澳人治澳”的歴史新紀元。

相關展覽

展覽總匯
展覽回顧 2024-07-13 ~ 2024-09-08

《舊貌新顏──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歷史圖片展》

地點 澳門博物館三樓展廳
時間 星期二至日,早上十時至下午六時; 星期一休館

四百多年來,澳門作為中西商貿和文化交匯之地,多元的文化共融和獨特城市景觀引起人們的關注。在 19世紀中葉以後,隨着攝影術的發明及日漸普及,一批批記錄澳門城市風貌的歷史照片相繼湧現。 澳門博物館自成立以來,重視收集澳門歷史照片,這些鏡頭下的作品為澳門歷史文化留下了寶貴的瞬間, 展示了澳門19世紀及20世紀的城市風貌。而自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以來,隨着城市的高速發展,澳門的城市面貌也發生了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本次展覽以《舊貌新顏──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歷史圖片展》為題,展出逾120幅新舊照片,以及相關的舊物,當中部分新照片更是經過研究舊照片的歷史原貌後,進行同一地點的拍攝,以作新舊對照。展區分為:“歷史建築”、“生活百態”、“舊日風貌”、“喜慶回歸”、“今日澳門”五個主題,生動展現澳門的城市風景與人文面貌,也藉此向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紀念獻禮。

展覽回顧 2024-02-03 ~ 2024-05-05

海絲起點 清新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地點 澳門博物館三樓展廳
時間 星期二至日,早上十時至下午六時; 星期一休館

探索所有展覽

開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