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台由耶穌會會士始建於1617 年,至1626 年完工,被命名為聖保祿炮台,澳門居民多稱為“大炮台”。 大炮台位於澳門半島中部海拔52米的柿山上,西側緊靠聖保祿學院遺址。大炮台城堡的頂層為大炮台花園,可以環視澳門半島的風景,是澳門其中一個主要的景點。炮台佔地約8,000 平方米,呈不規則四邊形,邊長平均約為100米,四個牆角外突成為棱堡。炮台東北、西南及東南面牆身建基於3.7 米寬的花崗石基礎上,牆身以夯土砌建,並以蠔殼粉末作灰泥批盪,堅實非常,牆高約9米,往上收窄成2.7米寬。子牆高約2 米,成雉堞狀,可架設多達32 門大炮。東南牆兩角更設有碉堡。面向中國大陸的西北牆身,主要以花崗石砌築,子牆較矮且沒有炮口設置,這主要顯示其對外海的防禦作用以及對當時中國官方的友好姿態。
炮台正門入口設在東南牆上,大門後兩側設有平房,當時作為軍事用房,現為旅遊設施。沿着短短的彎曲坡道,可到達炮台寬敞的大平台,歷史上炮台平台上及其下層空間均設有軍事設施,如西面棱堡內之彈藥庫(現為澳門博物館陳列室)及儲水池等(現為博物館的內港展區)。
在近四百年的歷史裏,大炮台不斷修建及美化,而大炮台內部建築也曾多次改建。大炮台的早期入口為火藥儲存庫;上層的中央是一座三層高的塔樓(現已不存),每一層都裝備火炮;旁邊另有四排房子,為澳督及官兵的營房,宿舍兩側有台階與下層入口處相連。炮台內備有水池及軍需庫,軍需庫儲備充足,足以應付長達兩年的包圍。這座炮台是當時澳門防禦系統的核心,並與其他炮台一起,構成一個覆蓋東西海岸的寬大炮火防衛網。而從1623年至1740年間,這裏更一直是城防司令和兵頭(澳門總督)的住所。
大炮台一直為軍事禁區,直至1965年原營房位置改建成氣象台,1966年氣象台遷入後開放為遊覽區。
大炮台城牆分別於1992、1993和1996年進行修葺,有關工程祗限於必需的,以保持其真實性。除了清洗狀況良好的牆身外,還清除表面雜草,用除草劑清除植物的根部,使用原有材料修補牆身裂縫。因此,大炮台之結構被完整地保存。
1996年9月起,政府將氣象台原址改建為澳門博物館,1998年落成啟用。2005年7月,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炮台是構成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歷史建築。
開放時間:上午 7時至晚上 7時
禮品店位於博物館入口平台出售書籍、畫冊和紀念品,參觀者也可以在店內購買到澳門和外地所出版的歷史文化、藝術等各類書籍、郵票、精品和紀念品。
澳門博物館咖啡店提供一個可以歇歇腳,透透氣的地方。期望以良食,款待身心需要補充、休息,再出發的遊人。
位於大炮台花園南門的小食店,極具南歐風情。店內供應特色葡式咖啡、各種飲品和糕餅等小吃。小食店地處古老的大炮台入口處,樹影婆娑,環境清幽。